“节日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笔谈
李生柱;罗彩娟;龙正荣;赵彦民;“节日化”(festivalization),又称“节庆化”或“节会化”,指一种以政府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将各类节日文化要素创新利用并转变为新节事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节日化便成为全球社会文化发展转型的一种新趋势和新现象,至今方兴未艾,其显著表现形式有:一是新兴节庆数量激增,受众日趋多元,迎来节庆大繁荣(festival boom);二是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不断征用、收编,甚至重组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组配成全新的节日形式,以实现利益诉求或满足地方需求;三是在数字技术与遗产保护双重加持下,传统节日的多重文化内涵被不断发掘和重构,大量节日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入主流话语体系。概言之,在节日化进程中,传统节日从相对封闭的仪式性、周期性的社群活动变成充满商业或政治气息的开放性节事,其价值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家族、民族或社区,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文化实践综合体,是联结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文化载体,并呈现出流动不居、多元交互的生存状态。当下,节日化现象已是最引人瞩目的全球文化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进程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嬗变的社会文化景观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本组笔谈沿用“节日化”概念,并视之为一种方法和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当代节日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与新样态。李生柱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节日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节日化在中国当下的具体呈现,并讨论了节日化的当代争议及未来路径;罗彩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节日遗产化的相关问题,认为遗产化为节日传承发展构筑了公共文化空间,为传统节日活态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龙正荣聚焦近年来黔东南地方节庆中新兴的姑妈集体回娘家活动,讨论了传统习俗的伦理意蕴与当代价值,这一案例是“社会节日化”的典型呈现,说明在节日化进程中传统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彦民以日本能登半岛的切子灯笼祭为案例,讨论了传统祭礼如何被遗产化、最终演变成公共节庆的过程,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海外“节日化”的精彩案例。期待本组笔谈的案例经验和学术探讨,能深化“节日化”议题的研究,为创新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贡献力量。
[下载次数: 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文化精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董强;任洁;滕稳稳;民族文化精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审视,民族文化精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实践逻辑在于:依托“内生”与“外力”互构共生的实践机制,民族文化精品不仅有效实现了文化基因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当代传播,更深度驱动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这一过程,实质性地赋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撑与价值认同基础——民族文化精品由此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丰富文化资本。
“以家拟族”: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中的理论根据探赜
李硕;以家庭关系比拟民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与学术话语,包含了人们对家庭与民族认知结构上的体悟性相似。论文立足于马克思共同体视角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从哲学本质、实践关系、历史阶段三个维度分析家庭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相似与相关性,进而充分且全面地理解“以家拟族”的理论依据。家庭和民族在本质上都是以特定关系模式呈现、体现人的集合性存在的共同体,是被社会生产实践关系所决定的、符合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内在规定的现实而又复杂的共同体,二者都历经了人类社会形态三重阶段的演进过程,并在历史发展中彼此作用和影响。“以家拟族”的认知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又极为简单的生存模型,在历史演进中逐步成为民族共同体秩序维系的重要方式,展现了共同体实践占有关系与生存发展规律在人们集体意识中的映射与表达。
新时代推进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内涵、要求与策略
崔海洋;潘汇丰;章心怡;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典型实践,其核心在于破解传统治理模式中“碎片化管控”与“人水矛盾突出”的结构性困境。论文立足“生态共同体”理论,系统阐释了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在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实践引领三个层面的新进展,并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解构其内涵演进逻辑与现实指向。针对当前“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治理面临的关键瓶颈,构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框架,旨在为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流域生态文明新图式,从而为推动新时代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会工作促进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路径研究——以H县C社区为个案研究
饶义军;张涵琪;饶宜;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积极老龄化理念”备受关注。低龄老年群体在时间、资本、知识储备及技术经验等方面具备相对优势,促进该群体充分融入社区,既符合积极老龄化战略价值导向,又能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向社区治理资源转化,弥补社区治理资源的不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研究以H县C社区为个案,在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上,揭示了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实践基础与行动逻辑,剖析了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性局限与体制性障碍,并基于社会工作学科视野提出了促进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实践方案。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治理、实现低龄老年群体社会价值再造、破解人口结构性矛盾不无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