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笔谈
杨宜勇;蒋和平;蒋辉;卫松;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在国际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形势显得更加急迫。因此,持续加大对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阐释和研究,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言献策尤为必要。我们组织了题为“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笔谈,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抛砖引玉。本期笔谈邀请到四位专家,他们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意义、实践经验、发展策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二级研究员杨宜勇认为要深刻领会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先进性,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蒋和平认为要科学把握大食物观,从“四个转型”的角度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教授蒋辉从特色优势产业视角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研究提供更多思路。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卫松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个维度对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进行了阐释。
[下载次数: 40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大农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
杨庭硕;吴合显;历史上,中华大地作为全球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草本农业、木本农业、畜牧业、湿生农业等不同农业门类,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体系。然而,不同门类、不同项目的农业门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不同门类、不同项目的农耕兼容互惠、和谐并存,才能有效地取长补短,各得其所,刺激跨民族、跨文化的频繁交往交流交融,从而稳步提升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与文化纽带。当今树立大农业观,正是对这一历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通过大农业巩固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层根系。
影像文化志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黔东南苗寨和侗寨为例
范建华;黄小刚;袁媛;空心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存在的普遍现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分布集中、特色显著,在传统农业弱化、城市“虹吸效应”驱动、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内在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总体呈现出空心化的发展态势。影像文化志是一种用影像书写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全面翔实的文本记录,实现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通过通俗化的文本书写,推动传统村落的大众化传播;通过深入的文化内涵挖掘与主题呈现,促进传统村落的创新性发展。
“看得见的沧桑”:缺水型村落脱贫接续振兴的民族志研究
马仲荣;布楞沟村是典型的西部干旱地区缺水型村落,历史上形成一套获取和处理水资源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形态,长期难以摆脱贫困。2013年,布楞沟村以引水工程为核心建成水资源新系统,村民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在脱贫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优化发展、村容家貌改观、村落文化变迁、各民族共建精神家园,上演了缺水型村落借由水利建设实现村落社会系统变革的“看得见的沧桑”。论文基于笔者2013—2024年10余年间在布楞沟村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对同类村落巩固脱贫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践取径、行动主体支撑、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与赋能、精神文明重塑等方面有一定启示。
作为一种行动者网络的民俗实践——来自拉图尔及其巴黎学派的理论启示
李生柱;龙宇晓;何谓民俗,这一本体论追问一直伴随着世界民俗学发展的始终,各国民俗学者虽多有讨论,但至今仍无定论。以拉图尔等人为代表的巴黎学派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作为一种以关系研究为导向、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范式,为探讨民俗本质及其生成机制带来新的启示和可能。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民俗研究,可助促学界对民俗现象作出本体论意义上的新解释,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民俗本体论,即民俗不应再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传统或已有习俗的世代继承,而应是人类与非人类力量相互作用、经由转译重组而成的行动者网络,是由人类、自然、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异质性要素动态组合、共同生成的一种行动性的、关系型的“混合体”。
